欧洲涉华民调与美国迥异!更多人认为中国是伙伴若冲突拒绝选边站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与美国人不同,更多欧洲人将中国视为必要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或敌人。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和中国在上发生潜在冲突,大多数欧洲人选择置身事外。”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6月7日公布的这一民调结果让报告作者和大西洋两岸的许多媒体形容为“令人惊讶”。美国《时代》周刊称,这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4月提出“欧洲不应卷入台海争端”的表态不谋而合,尽管他的表态当时遭到美国和欧盟一些官员的批评。欧洲民意拒绝捆绑美国对华战略的现实让一些媒体感到沮丧,美国《国家评论》发出“欧洲人不是可靠的盟友、美国不得不寄希望于别处”的感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8日在回答相关问题时表示,中欧是多极化世界中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历经风雨考验,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正如有关民调结果所显示的,中欧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

据报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今年4月对11个欧盟国家共16168名受访者发起民意调查,包含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波兰、西班牙、瑞典、丹麦、奥地利及保加利亚。调查报告于7日公布。

美国媒体对这份报告非常关注。《》称,欧洲11国民调显示,俄乌冲突的爆发对欧洲人看待俄罗斯的态度产生了较大影响,约64%的受访者将俄罗斯视为“竞争对手”或“敌人”,两年前这一比例为36%。报告称,欧洲人毫不怀疑俄罗斯和中国关系亲密,但这没有让他们得出欧洲应该像与俄罗斯“脱钩”一样与中国“脱钩”的结论。对于欧洲与中国的关系,调查显示,欧洲受访者在许多方面更倾向于马克龙的对华接触战略,而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对华强硬政策;大部分受访者不认为中国想要挑战和破坏欧洲,也不相信拜登政府推动的所谓“民主与专制对战”框架。

彭博社称,这项民调结果显示,46%的欧洲受访者认为中国对本国来说是“必要合作伙伴”或“共享利益和价值观的盟友”,其中前者占43%,24%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11%认为是“敌人”,18%回答“不知道”。报告写道:“与2021年的民意调查结果相比,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变化甚微,令人惊讶。”

当被问及美中因发生冲突的前景时,62%的受访者认为本国应该保持中立,23%认为应该支持美国,10%回答不知道,5%选择支持中国。“德国之声”强调,即便是最多人(约30%)选择支持美国的国家,如瑞典、波兰等,仍有至少一半的受访者选择保持中立。而匈牙利、保加利亚希望中立的比例超过70%,奥地利更有80%的受访者希望本国保持中立。

“这一立场让不少人感到意外”,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称,但有分析认为,当真正的危机爆发时,人们的心态可能会发生改变。法国《世界报》7日评论称,在俄乌冲突发生一年多后,大多数欧洲人在面对地缘政治变动时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情绪。

英国iNews网站称,该调查结果揭示了欧洲公众舆论与美国之间持续存在的猜疑。报告作者之一贾娜·普列林表示:“在假设的台海冲突中,欧洲与美国的亲密关系并不会转化为支持美国在军事上对抗中国的意愿。”“我们调查的主要收获是,欧洲人希望看到欧盟在外交政策上变得更加自力更生。”

“为什么大多数欧洲人更愿意置身于美中争吵之外”,《时代》周刊7日称,最近几个月,美国和欧盟官员在谈到中国 时试图描绘一个基本统一的战线,但他们各自的民众却并非如此。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美国人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38%将中国视为敌人。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多次将之与联系起来。《时代》引述对ECFR报告另一位作者帕维尔·泽卡的采访称,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两个问题无法比拟,“对欧洲公民来说仍然非常抽象,乌克兰战争实际发生在我们的边境附近,我们正密切关注,而遥远的台湾尚未发生任何战争,也没有太多讨论。”《》引述普列林的评论称:“总的来说,欧洲人赞扬跨大西洋关系,并看到了更多的好处而不是风险,但他们不认为这伴随着义务,也不认为与乌克兰有关。”

美国《国家评论》网站7日发文称,法国有反对美国人偏好并制定自己道路的长期历史。“如果这项民意调查反映了现实,那么大多数欧洲人倾向于法国,而不是反对它。”文章称,“未来与中国的任何冲突都需要美国全神贯注,我们不能依赖不可靠的盟友——欧洲人拥有像马克龙这样的领导人,并希望摆脱美国,可能就是这样的盟友。如果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美国可能不得不寄希望于别处。”

ECFR报告总结说,大多数欧洲人认为美国和中国之间不太可能发生军事对抗,也不特别担心欧洲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我们调查的几乎每个国家的普遍观点都认为,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的风险和收益是平衡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多数人认为欧洲与中国贸易带来的风险多于收益。”报告称,但欧洲人对中国经济存在的具体方面表现谨慎,如是否应允许中国公司在欧洲建设和拥有基础设施,或购买媒体、科技公司和足球俱乐部。对11国民众的总体调查显示,只有22%的受访者认为该地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风险大于收益。

英国iNews网站8日称,欧洲的民调结果显示,在对华议题上,“布鲁塞尔的领导人”与更广泛的欧洲公众之间可能存在脱节。两周后,欧盟委员会将公布其首份欧盟经济安全原则。在中国和美国关系紧张之际,欧盟试图在该原则中界定自己的地缘政治地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6月29日至30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峰会上向各国领导人展示这一战略。

ECFR的报告称,74%的欧洲人认为欧洲大陆应该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并投资于自身的防御能力,在匈牙利、荷兰和德国,这一观点得到了最多支持。只有8%的欧洲受访者相信美国将永远保护欧洲,因此欧洲没必要加强自身防御。《》称,这些矛盾凸显出在欧洲仍然依赖美国的支持之际,华盛顿与欧洲公众意见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可能对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德国《柏林日报》称,瑞典前首相卡尔·比尔特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ECFR年会上说:“外交政策不是由民意调查决定的。”ECFR的报告作者泽卡称,为了使欧洲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欧洲领导人需要公众支持。“他们不能违背公众的意愿来管理民众,但也不能简单地服从民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洲这份民调显示,近一段中欧关系的重启,多位欧洲领导人访华,在民意层面产生了直接的积极效果。但与此同时,该民调也凸显欧洲的少数政治精英和民众在对华认识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一些欧洲政界精英喜欢说“中国挑战”“民主与专制之争”等概念,但对多数民众来说,他们更看重与中国交流合作的直观感受和实际利益。

【环球时报驻法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于超凡 青木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辛斌 于文】

科学研究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万艳芬带领的云南大学绿源功能材料团队为此展开了持久探索。

当地时间8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网站上宣布,其与位于地球约200亿公里的“旅行者2号”终于恢复了通信。

国家机关密集出手,反映出网络暴力治理的迫切性。网络暴力如何演变而来?为何愈演愈烈?法如何能够“责众”?

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发现新证据,表明缪子的摆动程度远远超过了应有的程度,他们认为应有一种未知的力在推动它。

当前,发芽的小麦主要被用作饲料。尽管“芽麦”的产生直接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食用价值,但其仍可作为能量原料替代部分玉米应用于畜禽饲料,从而缓解原料供应压力,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图为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们在观看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据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研发团队相关人员介绍,数值预报方法在中长期预报等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等机构都已在实测中验证了盘古气象大模型的优越性。

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女性科研人员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台的这项政策,成为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的又一有力举措。

不久前,我国首个全装配式“工业上楼”项目一期在深圳竣工投用,“像搭积木一样建厂房”“汽车搭电梯上下楼”等话题引起关注。所谓“工业上楼”,通常指多层厂房或“摩天工厂”,是面向新经济、新业态的新探索、新方式。在深圳,“工业上楼”实践始于2015年,2021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深圳为何探索“工业上楼”,工业如何“上楼”,“工业上楼”后有怎样的发展空间?记者走进两座“摩天工厂”一探究竟。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成功发射 对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有重要意义

8月13日1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对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投产3年来,截至6月25日,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其中大部分送往粤港澳大湾区。

为促进抗生素替代品的开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植物源提取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发。

走进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医工融合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实验室,中药的清香扑鼻而来。而加氢站充氢的关键核心设备“绿氢隔膜压缩机”,全由沈阳理工大学巴鹏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各类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防涝及灾害救援,为我们撑起了一把防涝减灾的“保护伞”。

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张玉成和团队成员费尽了脑筋,但方案效果并不如人意。

斗转星移,如今在权威机构公布的全球量子计算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上,该公司已坐拥234件专利,排在量子计算行业国内第1、国际第6。

或经年累月在野外奔波,或一身泥土在墓穴挖刨,或拿个刷子清理出土陶片……这是人们对考古工作者的印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